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將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 ,這在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性成就。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發展階段,質量、公平、結構、創新等矛盾也日益顯現。教育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事業,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面對的新挑戰、新要求將比其他很多社會領域都更加復雜、更加深遠。

首先是新時代對新一代國民素質的新挑戰和新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學生將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應該是什么樣?今天,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是否能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些問題都是關系民族未來、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課題。
還有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優質、公平和多樣化教育需求的新挑戰和新要求。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教育占有基礎性的位置。分析、研判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對美好教育的追求,是新時代教育發展改革創新的基點,離開這個基點,就不能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宗旨。以此為基點,我們就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直面矛盾,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特別是對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必須破除思想和體制障礙,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創新頂層設計思路。
還有不斷加速的新工業革命、新科技革命對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要求。在需求層面,新科技、新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在使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類型、結構和素質的要求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在供給層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正在各個層面推動教育形態和學校形態的深刻變革。新一輪的全球教育競爭、人才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育適應、推動和引領新工業革命、新科技革命的競爭。

面對新挑戰、新要求,就必須大力推動教育創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應當強化時代觀,堅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謀劃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強化價值觀,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堅持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價值。強化戰略觀,堅持教育全面主動地為各項重大戰略服務,提升戰略思維和融入能力,推動教育開放融合發展,加快人才培養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化未來觀,堅持面向國家未來、民族未來規劃教育,抓住有利機遇,推動未來教育形態的積極探索。更要強化人民觀,以人民對教育的需要為依歸,加快解決教育領域的頑疾、痼疾,讓教育的公平、正義和幸福感照耀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和每一名學生。

同時,新時代的中國教育工作者,還應拓展國際視野,將教育自信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在全球教育的前沿領域加快創新步伐,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在每時每刻發生變化,教育創新時不我待,只有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銳意創新,才有可能處理好新的矛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而無愧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本文轉載人民日報2018年1月11日第17版。